「爸爸的勇氣,改變了我的人生,從未讀過書的他竟然蓋了一個小小的茅草學校…」,泰國北部清萊府萊掌村象苗學校校長李興唐2006年捐地辦學、致力中文教育,不但舉債辦學,甚至連女兒上高校的學費都必須延遲繳納,卻無怨無悔,就是希望讓下一代能更有競爭力。
從台灣來的志工老師高丹華拿出學生金兒的作文,她說,這個高三學生延遲繳學費,竟然是因為爸爸把一生積蓄都投入到家鄉辦華文學校;金兒形容自己是大山裏幸福的小羔羊,「因為我有一位文盲而擁有對中華文化很熱心的爸爸」,她希望到台灣升學就讀社福系,傚法父親造福族人。
在泰國清萊府有60多所華文學校,多半都是昔日國軍遺族創辦的學校,被迫遷徒到泰北定居的華裔後代,認為中國人不能不懂華文,而象苗學校卻是泰緬邊境少數民族阿卡族李興唐自己捐地創建,他深感華文崛起,不懂中文無法在社會立足。
不識字、沒念過書的他,種咖啡、賣咖啡也做過保險經紀人,會說中文、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,社會浮沈讓他深刻體會只有教育才能助族人脫貧,而學中文更可提升就業競爭力,所以不僅讓自己的孩子學中文,希望透過辦學,讓更多族人受益。
2006年他在自己一塊咖啡田蓋了間茅草教室開始辦華文學校,茅草竹屋遇雨則漏水,2007年,台灣婦女聯合委員會泰國分會捐助修建7間教室的屋頂,2009年僑委會泰華中心幫教室蓋了石牆、泰北台灣台商鄉親同鄉聯誼會也把教室的黃土地變成水泥地。
雖然陸續有慈善團體捐助,象苗國小相對於其他偏鄉華文學校環境更形簡陋,廁所蓋了一半就停擺,目前50名學生,只有3名教師,其中1名還是教育部派駐的替代役,不僅師資缺乏,有時連薪水都發不出來,今年遇到咖啡收購價格慘跌,經費更短絀。
但李興唐不減辦學熱誠,泡著咖啡,他說,華語市占率相當普遍,無論在泰國、中國、台灣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地工作,只要會華文,薪資待遇將比只會泰文好很多,因此他堅持下一代一定要學華文,也希望孩子們學成後回到村子裡幫助比自己更窮苦的人。